国内用币安买卖虚拟货币合法吗
在中国境内使用币安等平台买卖虚拟货币属于明确的非法金融活动。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等十部门发布的《关于进一步防范和处置虚拟货币交易炒作风险的通知》,虚拟货币相关业务活动包括法定货币与虚拟货币兑换业务、虚拟货币之间的兑换业务、作为中央对手方买卖虚拟货币等均被定性为非法金融活动。本文将从法律定性、政策演变、风险分析和司法实践等角度进行全面解析。
一、虚拟货币的法律属性与监管定位
虚拟货币在我国法律体系中具有明确的定性:不具有法定货币地位,不属于金融产品,仅被视为特定的虚拟商品。
从法律层面看,比特币等虚拟货币"法偿性,不应且不能作为货币在市场上流通使用"。这一规定彻底否定了虚拟货币的货币功能,使其无法获得与法定货币同等的法律保护。
从监管实践看,虚拟货币相关业务活动被纳入非法金融活动范畴。具体包括:开展法定货币与虚拟货币兑换业务、虚拟货币之间的兑换业务、作为中央对手方买卖虚拟货币、为虚拟货币交易提供信息中介和定价服务等。币安作为虚拟货币交易平台,其向中国境内居民提供的服务正是被明确禁止的业务类型。
二、监管政策的历史沿革与现状
中国对虚拟货币的监管经历了从宽松到严格的过程:
2013年,央行等五部委发布《关于防范比特币风险的通知》,首次明确比特币作为虚拟商品的属性,同时强调不能作为货币流通使用。
2017年9月4日,央行等七部委发布《关于防范代币发行融资风险的公告》(简称"94公告"),明确禁止代币发行融资活动。
2021年9月24日,央行等十部门发布《关于进一步防范和处置虚拟货币交易炒作风险的通知》(简称"924通知"这是目前最严格的监管文件。
924通知的突出特点是:全面禁止、协同监管、穿透打击。不仅禁止境内交易平台运营,还将境外交易所向境内居民提供服务同样定性为非法金融活动。这意味着,即使币安是境外注册的平台,其向中国用户提供服务也属于非法行为。
三、币安交易的法律风险分析
使用币安进行虚拟货币交易面临多重法律风险:
1.民事法律行为无效风险
任何投资虚拟货币及相关衍生品的行为,如果违背公序良俗,相关民事法律行为无效,由此引发的损失由投资者自行承担。在司法实践中,法院对涉及虚拟货币的交易纠纷通常认定合同无效,驳回当事人的诉讼请求。
2.资金损失风险
虚拟货币交易不受法律保护,当出现平台跑路、黑客攻击、交易对手违约等情况时,投资者无法通过法律途径追回损失。
3.刑事责任风险
参与虚拟货币交易可能涉嫌破坏金融秩序、危害金融安全,由相关部门依法查处。如果交易涉及洗钱、非法集资等犯罪行为,参与者可能被追究相应刑事责任。
四、司法实践中的典型案例
近年来,各级法院在审理虚拟货币交易纠纷案件时形成了统一的裁判标准:
在湖南沅江法院审理的BZZ虚拟货币买卖纠纷案中,法院明确指出:"货币相关业务属于非法金融活动,公民参与虚拟货币交易,需自行承担投资风险"。法院最终判决驳回原告要求返还购买资金的诉讼请求。
在高新区法院审理的USDT买卖纠纷案中,法院不仅驳回了原告的起诉,还将案件移交相关部门依法查处。这表明司法机关注重从源头打击虚拟货币交易活动。
五、监管技术手段与执行效果
为落实监管要求,金融机构和支付平台采取了多种技术手段:
银行监控:多家银行发布禁令,禁止账户用于比特币交易,一经发现有权采取暂停账户交易、注销账户等措施。
支付渠道限制:支付宝、微信支付等第三方支付平台对虚拟货币交易进行关键词监控和限制。
网络清理:国家网信办持续保持对虚拟货币交易炒作高压打击态势,清理违规信息和账号。
然而,在实际执行中,交易平台通过C2C个人转账、规避敏感词监测等方式继续提供服务,体现了监管与市场之间的博弈。
六、虚拟货币与传统虚拟财产的区别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虚拟货币与游戏装备等传统虚拟财产在法律定性上存在本质区别。
| 比较维度 | 虚拟货币 | 游戏装备等虚拟财产 | 
|---|---|---|
| 实用价值 | 仅具有账本或货币功能,无其他实用价值 | 可在游戏中使用,具有实用性 | 
| 法律保护 | 交易不受法律保护 | 可能被认定为虚拟财产受保护 | 
| 监管态度 | 严格禁止 | 相对宽松 | 
| 价值基础 | 基于区块链账本的公信力 | 基于具体应用场景的使用价值 | 
虚拟货币在本体上是记录在区块链上的一系列数据,是通过分布式账本技术记录的工作量证明。而游戏装备的价值体现在具体应用场景中,如果具备财物的其他属性,刑法上仍可能被认定为财物。
七、投资风险与市场现状
虚拟货币投资存在显著的市场风险:
价格波动剧烈:比特币曾跌破18000美元,创近两年新低。这种剧烈波动使普通投资者面临巨大资金损失风险。
监管不确定性:各国对虚拟货币的监管政策存在较大差异,且可能随时调整,增加了投资的政策风险。
交易渠道风险:尽管主要交易平台声称通过C2C交易规避监管,但这种交易方式缺乏保障,容易出现纠纷。
八、未来监管趋势展望
从长期看,中国对虚拟货币的监管可能呈现以下趋势:
监管技术升级: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提升监测和打击能力。
跨境监管合作:加强与国际监管机构的合作,共同打击跨境虚拟货币交易。
重点人群监控:加强对虚拟货币交易所境内工作人员、以及为相关业务提供服务的机构和个人的监管。
FAQ
1.在中国持有虚拟货币是否违法?
单纯持有虚拟货币目前没有被明确禁止,但取得途径如果涉及非法金融活动,可能面临法律风险。
2.通过境外平台交易能否规避监管?
不能。924通知明确将境外虚拟货币交易所通过互联网向我国境内居民提供服务定性为非法金融活动。
3.虚拟货币交易纠纷能否通过法律途径解决?
不能。法院通常认定虚拟货币交易行为无效,驳回起诉,损失由投资者自行承担。
4.矿工通过挖矿获得虚拟货币是否合法?
94公告和289号文未明确禁止挖矿,但金融监管层面不支持此类活动。
5.虚拟货币与数字人民币有什么区别?
数字人民币是法定货币的数字形式,由央行发行,具有法偿性。而虚拟货币非货币当局发行,不具有法偿性。
6.如果遭遇虚拟货币交易诈骗,能否报警?
可以报警,但能否追回损失取决于具体情况,且虚拟货币本身的交易仍不受法律保护。
7.企业能否接受虚拟货币支付?
不能。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通过虚拟货币这种记账手段提现或者交易。
8.司法实践中如何处理涉及虚拟货币的财产案件?
刑法财物说认为虚拟币具备交换价值时可认定财产犯罪,但这一观点未能认识到虚拟币在本体上不具有财物属性的事实。
综上所述,在中国境内使用币安等平台买卖虚拟货币属于明确的非法行为,不仅交易不受法律保护,参与者还可能面临民事、行政乃至刑事法律风险。投资者应当充分认识相关风险,远离虚拟货币交易,保护自身财产安全。
- 
                    国内下不了币安 11-04